雨过天晴,一缕阳光挤进窗户,房间恢复了明亮和生气。雪白的天花板上出现一块小色斑,你记得过去没有这块印记。两天过去了,印记渐渐变淡几乎看不出来了,你不确定自己是什么都不理会,还是应该做些什么?
雨水落到健康的屋顶后,顺着瓦(shingle)汇聚到屋檐边缘的雨水槽(gutter),从雨水槽低位的落水管(downspout)排到地面。屋顶漏水正是从第一个环节,即瓦片区出问题开始的。水没有正常从瓦片区汇聚到雨水槽里排走,而是穿过了瓦片区又进入了室内。
实际上屋顶也不是那么好对付的,水穿过屋顶要攻破三道防线。
第一道防线,瓦(shingle)
屋顶最外面的是瓦,它是抵抗日晒雨淋,酷暑严寒的首席护盾。我们从外面一眼能看到的就是屋顶的瓦,最常见的是沥青瓦(asphalt shingle)。你可能好奇沥青不是粘粘的象泥浆一样的东西么,怎么能一块一块铺到屋顶的?
沥青瓦的基材是玻璃纤维(fiberglass),过去也有用纸的,没错就是纸。纸虽然不防水但被沥青浸泡过后就不再透水,你应该也听说过蜡纸,它是防水的。纸纤维毕竟不够强韧,在经历多次冷热干湿后会迅速老化,基材损坏自然导致附着在上面的沥青跟着脱落及开裂。所以现在用物理特性更好的玻璃纤维代替纸作为瓦片的基材,大大提高瓦片质量同时延长了使用寿命。
瓦片正面是一层细石,反面有一条或两条胶条。细石用来抵抗紫外线,提高防火能力,同时适当增加瓦片重量让瓦片更服帖。反面的胶条是帮助上下层瓦片能粘在一起,不至于被风掀起来。
今年多伦多刮了两次大风,10年不见的大风一年来了两次,许多房子瓦片被吹开吹落。那几天一个roofer一天要接上百个电话预约补瓦,为什么房主都这么着急?因为缺瓦的屋顶是经不住雨水的,屋顶是典型的“木桶效应”,整个屋顶只要缺几片瓦就基本丧失防水功能。瓦片被风吹落除了瓦片本身老化后不牢固以外,还跟另外两个因素有关。
瓦片形态和瓦片安装的季节
沥青瓦有两种,一种是三叶瓦(或三片瓦、三联瓦、25年瓦;英文three-tab shingles)。就是一片瓦的下方有两条切槽,把下半部瓦片分成三叶。瓦片大概一米长,装到屋顶你感觉是三小片瓦连在一起,看不出瓦片之间的接缝,铺三叶瓦的屋顶也非常平整美观。
另一种是3D瓦(或立体瓦、30年瓦;英文architecture shingles)。瓦片本身没有切缝,多片立体叠加,最大的特点就是抗风能力强。
尽管这两种瓦号称25年或30年寿命,建议不用当真,因为这是实验室数据,跟汽车的官方油耗数据一样过于理想。以多伦多这种冬冷夏热的天气,沥青瓦的寿命一般为10-15年。
瓦片要在春季和夏季安装,不要在秋冬季安装。这点在毫毫验房另一篇《加拿大房屋季节保养手册附部分英语术语》里提到但没展开。
沥青瓦片背后有一条背胶,瓦片被象鱼鳞一样一片压一片铺在屋顶上,这条背胶在瓦片被阳光照射后会升温融化,从而粘住相连的瓦,大大提高瓦片的抗风能力。背胶后面有一条塑料膜,有的房主会问:是不是要撕掉?答案是不用撕。所以换瓦的房东不用提醒roofer要把每片瓦背胶条撕掉。
如果在秋冬季铺瓦,由于没有足够阳光和温度融化背胶,导致背胶可能脆裂失效。秋冬季铺瓦的情况一般出现在新房子,builder赶工。
如今瓦片技术如此成熟,那水是怎么越过这第一道防线的呢?
瓦片有两个无法避免的薄弱环节,钉子和接缝。
瓦片用钉子钉在屋顶铺板(sheathing)上,钉子是防锈的galvanized steel材料,钉子头很平。虽然大多数Roofer不会用错钉子,但钉瓦的时候,力量太小了钉子没有压住瓦,钉子头会顶到上面的瓦页,时间长了上面的瓦会损坏。力量太大了钉子会打穿瓦片。所以roofer现在都用气钉枪钉钉子,除了省时省力,更重要的是每颗钉子的力度都一样,减少了瓦片受损几率。
钉子最要命的问题是位置钉错,钉子头露在了瓦片外面。你可以想象一下,钉子穿透瓦片直接进入屋顶内部,如果钉子头暴露,就给水一个通道沿着钉子渗到屋顶里,春夏季这种渗水没有问题,当冬季遇到寒冷天气时,渗水结冰膨胀会让这条通道越来越大最后造成大量渗水。钉子头漏水是最难发现的,外面看着瓦片都好好的,但水实际上已经为自己进入房屋找到了捷径。很少有roofer钉错钉子还把它拔出来的,他们在屋顶顶着烈日工作时,一手按着瓦,一手拿着气钉枪,哪有空拔钉子啊。如果钉子钉的位置不好,要打胶(caulking)封好。
屋顶两个平面交界的地方也是瓦片接缝的地方,这些地方的瓦都沿着折线被切掉,谷线(valley)处你可以看到金属的导水板(flashing),瓦片要高于flashing并盖住其边缘。大多数时候换瓦不会换掉flashing,所以这里处理不好有可能漏水。
烟囱(chimney),水管通气口(vent),屋顶通风孔(roof vent)以及天窗(skylight)等都需要金属flashing防止水进入房屋。同样,flashing上也不应该看到任何钉子头暴露在外。Roofer把瓦铺好只是基础,更需要有效的flashing及妥善打胶(caulking)处理好接缝。
瓦片下面有时候会铺防水垫(underlayment)。
防水垫夹在瓦片和屋顶铺板(sheathing)之间,防止水接触到铺板。有人奇怪,说沥青瓦不是钉子钉上去的么,铺了防水垫不一样被钉穿么?是的,对沥青瓦来说,防水垫不是必须的,它实际的防护效果不一定那么理想。所以大多数沥青瓦直接钉在屋顶铺板上。
动物也会成为漏水的罪魁祸首。一般动物会从屋檐处搞破坏进入阁楼,这种情况由于没有伤害到屋顶,不会导致漏水。但有两种动物会大摇大摆的从房顶打孔,一个是浣熊(Raccoon),一个是松鼠(Squirrel)。它们的牙太厉害了,不仅瓦片不是它们的对手,连铝质的flashing都能咬穿,而且这两种动物可以象壁虎一样顺着墙往上爬。房屋周围有大树的房主可以把靠近房屋6-8英尺,也就是1.8-2.4米距离内的树枝剪掉,让动物不那么容易能登上屋顶。
第二道防线,屋顶铺板(sheathing)
铺板铺在屋顶木结构上,对瓦片起到支撑作用,沥青瓦直接钉在铺板上。如果瓦片或flashing出现问题,水会渗入铺板中。这种渗水无法察觉,除非水已经穿透铺板,这时可以在阁楼里观察到。
有些平时不漏水的屋顶,在遇到大风伴随雨雪的恶劣天气时,仍然有可能让一部分水在气压影响下从瓦缝中渗透到铺板一侧。注意,渗透是一种毛细效应,水沿着细缝可以在任何方向扩散,包括往上渗透。尽管此时屋顶已经漏水了,但大多数水还聚集在铺板里,没有进入室内。等雨停了之后,阳光会让铺板中的水份慢慢蒸发。所以这种漏水可以在阁楼里观察到,但不一定会反映到室内。
第三道防线,保温棉(insulation)和防水膜(vapor barrier)
屋顶结构的底部也就是生活区房间的房顶(ceiling),这是最后一道防线。假如99%的水被瓦(shingle)阻挡在外,有1%的水漏进铺板,如果雨下的时间很长,铺板无法干燥,水会越来越多。水顺着铺板流到屋顶木结构中的垂直方向支撑结构(truss web)或者沿着钉子头滴下来落到保温棉上。
常见保温棉材质有两种:fiberglass和cellulose。
Fiberglass遇水会受潮,但它并不吸水,所以水会短暂停留在fiberglass里然后继续往下流。好消息是雨停之后,阁楼通风并带出水份,把fiberglass里的水干燥后,fiberglass通常还能继续保持它原来的保温效果。坏消息是因为它不吸水,如果水量多的话会透过保温棉继续往下漏。
Cellulose遇水会受潮同时体积缩小,等干燥后也无法恢复,所以看一眼cellulose可以看出漏水的痕迹。由于它吸水,所以cellulose可以稍微阻止漏水的速度。
看起来保温棉基本不是水的对手,但它有一个幕后助手:防水膜(vapor barrier)。保温棉按标准是铺在防水膜上面的,这层膜在阁楼贴着天花板,其作用是阻止水汽从室内向阁楼渗透,是防水的最后守门员了。正常情况你倒一杯水到防水膜上水也不会穿透它,但有一个问题,防水膜总有个边界,边界恰好是屋顶木结构的支撑柱,有时候水是从这里下来的。
顶灯,排风扇由于穿透天花板,在这几个位置也是没有防水膜的。加拿大有的房屋顶楼房间内没有顶灯,只有落地灯。如果房屋的屋顶又是低坡度的,进入阁楼的难度会非常大,房主不要轻易在这种房顶开孔加装顶灯吊扇什么的,你可以想象一旦出问题后,其维修难度会非常大。
至此,那1%的漏水中,又有一部份顺利穿过最后一道防线,于是出现了文章开头那一幕。当你观察到漏水时,说明整个三道防线都出了问题。
毫毫验房希望房主看完这篇文章可以理解为什么一旦发生屋顶漏水,你从内部维修是根本没有作用的。漏水的位置也不一定就是漏水点正上方的屋顶,因为水有可能是从铺板顺着某一根支撑柱流下来,进阁楼看一下水经过的路径才最准确。